您的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行业新闻

建企盈利能力的根本——“劳动生产率”

日期: 2009-10-12

建企盈利能力的根本——“劳动生产率”

    □郝 林
    
     作为商业组织的企业,盈亏平衡分析的保底成本价,是其经营中必须面对现实界线。对于跨过这个界线的商业危险性,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痛彻心肺”的感觉。建筑业企业也不例外。但是,现在建筑业企业针对具体项目的成本测算思路,存在很大的误区。很多企业只依靠过时的国家定额,也有些企业制定了一些成型的企业定额,但企业定额制定到底应该遵循什么理念,以什么方式制定?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当前几种“企业定额”制定的思潮进行判断与辨析,找出真正有效的企业定额制定办法。
     “企业定额”制定的主流思潮辨析
     目前主流“企业定额”制定的思潮,主要是以下几种:
     1.企业定额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承包人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机械、材料消耗量及管理费支出的数量标准。这个定额编制思路趋向于“企业定额”应是某种消耗量定额,同时考虑管理费的标准。这种静态的反映状态的“定额”,实际上没有多大的价值。
     2.根据本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有关工程造价资料制定的,并供本企业使用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消耗量标准。这个理念基本上是消耗量定额的概念,与第一个理念的问题一样,它没有“绩效”的概念。
     3.施工企业定额是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施工设备配备情况、材料来源渠道及管理水平等所规定的为完成工程实体所消耗的各种人工、机械、材料等其它费用的标准,它包括量、价两个部分。这个概念基本上沿袭了“国家定额”的编制思路。除了强调消耗量,还把完全不能由企业控制的生产要素价格也放了进去。
     其他“企业定额”制定的思潮还有很多,但基本上与这三条相近,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劳动生产率”应成为企业定额制定的唯一内容
     前面我们讨论各种企业定额编制的思潮,指出主要存在的三大错误:
     1.不确定“绩效”要求的企业定额,对于企业没有多少价值。
     2.单项消耗量定额并不能解决生产产品所必需的组合消耗问题。
     3.生产要素价格对于企业是外部市场因素,企业可以研究与观察它的变动情况,但不能将之制定为企业内部强制执行的“企业定额”。
     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首先排除量价形式的企业定额。量价复合,应是成本测算阶段企业定额与市场价格因素的综合结果。企业定额应是某种消耗量定额,但必须全面反映完整生产消耗状态。
     什么概念可以反映生产过程全面的消耗状态呢?就是“劳动生产率”!所以企业定额制定的基准,应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这个是“劳动生产率”的哲学定义。我们只在企业层面上讨论“劳动生产率”。
     “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这个定义中“效率”这个名词,至少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者单位时间的产出;生产者单位时间的消耗。
     按我们前面的讨论,企业定额应表现出最优的“绩效”概念,“最优劳动生产率”就应该定义为“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最优效率”,则这两个方面对应的定义应为:生产者单位时间的产出最高;生产者单位时间的资源消耗最少。
     常规的劳动生产率讨论中,关注的是第一部分,即生产者单位时间的产出量是多少,却较少关注第二部分,即生产者单位时间的资源消耗多少。实际上这两个部分应是“劳动生产率”定义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这里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一个工人原来单位时间可生产100个产品,其中50个次品。现在他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技巧,可以在单位时间生产200个产品,但由于工作提速后也增大了生产出错率,次品为120个,这恐怕很难定义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因为多出来的20个次品率所造成的资源损失,可能会完全抵消劳动者单位时间多生产30个正品所产生的效益。所以考察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少。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研究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即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
     于商业来说,研究劳动生产率应关注“劳动生产率提高”,即“劳动生产率改善”。只有在劳动生产率改善的时候,商业才改善了其生存的状态,也使得企业在那个时间里,拥有了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所以从企业的角度,研究某个时刻的静止状态的“劳动生产率”,价值并不大。研究改善与改进劳动生产率,才是企业真正需要关注的。
     班组工效应成为企业定额编制的重点
     工程项目生产的特点是手工作业多。班组工作效率往往决定了分项工程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工程状况、生产环境、班组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工程班组要达到标准流水线上工人班组那样稳定的生产效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建筑工程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测定,要以班组效率为重点。
     相对于外部环境因素,企业真正能够掌握的,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企业唯一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突破并实现更高边际利润的手段。通常意义上,以工程生产为主业的建企,获得利润的办法,就是以昨天生产一件产品的投入,今天可以生产两件产品,即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实际上是企业投入资本去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推行企业级信息化管理的根本动力。
     成本测算应为企业定额与生产要素价格匹配的结果
     成本测算能力受成本测算方法的影响大。好的成本测算方法,可以很好地匹配企业的管理方式,并充分体现企业的生产水平;不好的测算方法,不但不能与企业管理模式相匹配,测算过程中许多管理要素或被忽略或被交叉引用,造成成本测算完全失去基础,不能体现企业真实的生产水平。
     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成本测算”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财务成本的“成本分解”理念。总成本为各生产要素费用的总和,折算成单件产品价格(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定额)即表现为各折算生产要素价格的总和。这种总费用由各小费用组成的财务分解思路,严重制约了建企企业定额的正确建立。
     按上述提到的企业定额制定原则,企业定额应反映企业的“最优生产能力”。再匹配以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就可以形成简单直接的成本测算方法:单项工程成本=∑(各生产要素组合最优消耗率×生产要素价格)。
     在当前建企2%的综合盈利率的市场压力下,建企必须回归劳动生产率管理,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高利润,并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上一条  下一条